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分享


網路時代最大的力量就是分享

先說說梅迪奇效應吧 (Medici Effect)梅迪奇是15世紀佛羅倫斯(Florence)的銀行家族,在金融的資助下,雕刻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金融家、畫家和建築家匯聚佛羅倫斯,打破文化的疆界,迸發了文藝復興的能量。而梅迪奇效應也就代表著不同領域相互碰撞產生的創新思維。

網路時代的無遠弗屆意味著時間空間的藩籬不再成為阻礙
任何人的想法都可以瞬間透過分享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網路的力量有如魔戒一般

甚至有時 負面的能量可能更勝一籌

老公和朋友都笑我是臉書重度成癮者
這點我確實當之無愧
不過 與其說我對臉書上癮 不如說我其實是對梅迪奇效應上癮
當我意識到
聽一個人說 不如在網路上聽更多人說
說給一個人聽 不如在網路上說給更多人聽
關鍵不在聽說
而在聽了以後可以想
想了以後可以說

但是 分享需要篩選
需要先過濾收到的資訊 彙整成自己的思想 再傳達出去
想要世界更好 先從好好分享做起
停止散播惡意不實的攻擊言論
用更理性客觀的態度檢討
不想再理盲濫情下去的你我

可以透過分享
開始改變

(背景音樂: 與你分享的快樂 勝過獨自擁有 至今仍深深感動...好友如同一扇窗讓世界更開闊....)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另類處方簽


今天開出一張處方居然是"" XDDD
今天病人比較多 接近一點時一位神內轉診過來的八十多歲奶奶坐在輪椅上被家屬推進來 初次看診我問得比較仔細 不過很快的我發現奶奶的問題 其實不是疾病 而是年老失能的無力感
多虧了最近受傷 深深感受到甚麼叫做連走路都很奢侈的感覺
我跟家屬說明了奶奶可能的狀況 一開始兒子說
我們怕她會跌倒 就叫她別動啊
可是甚麼都做不了的感受真的很難過... 我說
家屬說 那我到底該怎麼做呢?
最後我對兒子說了一句
想想看 當你老的時候 坐在輪椅上 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 
就怎麼對待她吧!!
我看見他臉上的表情 似乎意識到了甚麼
另一位家屬 應該是媳婦吧 臨走前問了我一句
醫師 你應該研究不少心理的問題喔?
可以介紹我幾本書嗎?
我笑了 
在紙上寫下另類的處方籤
"誰在銀閃閃地方等你"

"同理心優勢"

"脆弱的力量"

希望 文字也能達到療癒的效果~~ 也不枉我這書蟲啦!!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脆弱的力量


脆弱(vulnerable)不等於軟弱 (weak)
字義上,軟弱是指遭受攻擊無抵抗能力
而脆弱表示易受攻擊的,有弱點的,但不代表沒有抵抗或面對的能力
在脆弱的力量書中,作者想探討的就是當我們面對自己脆弱的一面
與其掩蓋或否定自己的脆弱,是否能展現出真正的勇氣

臨床上不免常常面對許多負面情緒
發現原來我們並沒有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
特別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
許多真實的感受被埋在"指責" "控訴" 之下
沒有好好的被分辨 更沒有被妥善的對待

這些感受的層次很多 有懊惱、悔恨、傷心、 哀慟、思念、不捨、愧疚、自責、悲憤…..
這些傷痛可以透過 "辨認" "允許" "放下" 的過程
就像療癒身體的傷口一樣 慢慢地藉由哀傷輔導逐漸復原
但是在急性期卻很容易轉化成責怪
而這樣的轉化對於面對失去的傷痛不僅無助 甚至有害

我相信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檢討的空間
但是整個社會都該學習如何從傷痛中走出來
而那應該是一種透過同理和連結所產生的

脆弱的力量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內疚

血糖九百多的80歲婆婆治療後很快地轉出了加護病房
隨侍在側的家屬臉上掩不住的焦慮
因為是第一次收治的病人
我例行的問了幾個問題

"我沒有跟媽媽一起住" 其中一位女兒回答

此時我感覺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妹妹表情有些異樣
簡單說明病情之後我便沒再多問
由於症狀需要安排其他檢查
下診後我又再去說明後續治療方向
家屬似乎很害怕在婆婆面前談論病情
私下進一步了解後
早上的直覺果然其來有自

這位最小的妹妹跟母親同住
雖然自己也有家庭
但基於種種因素成了主要照顧者

"她之前都沒有說不舒服啊" 她重複了好幾次

"我知道 沒關係" 我解釋
根據病歷上的記載和檢驗結果
確實平常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糖化血色素也不算太高
"你母親應該是急性的問題 不是妳的錯" 我說

"但是他們都會怪我…" 說著說著她便哭了
彷彿這麼多年的委屈全數傾洩出來

似乎這位婆婆在十年前喪偶之後便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與兒子媳婦的相處顯然也不那麼順利
陪在身邊的小女兒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關過了 還有下一關,妳已經盡力了…."我說 "妳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跟別人一起責怪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責怪來掩飾內疚
我看見小女兒責怪自己來掩飾無法讓母親快樂的內疚
其他兄弟姊妹責怪小妹來掩飾無法照顧母親的內疚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 這些因內疚而產生的責怪會轉嫁到醫護人員

其實 人何須因為生老病死而內疚而責怪呢?
如果可以在生命的終點以前就選擇和解
會不會比較圓滿呢?

對此 我也沒有答案
白袍的作用只能盡力幫助病人度過這一關
也許還有下一關 下下一關….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靠自己

常常碰到病人說 "我不想要靠藥物 我想要靠自己"    (心裡不禁OS...….又來了)
相信許多醫師衛教師對這句話應該不陌生,而且也會為了要說服病人吃藥而傷透腦筋吧
過去我總是努力說服病人,拿出臨床經驗加上醫學研究證據,動之以情,言之以理,好多歹說威脅利誘無所不用其極  (大概跟強迫推銷的業務員有拚 還讀了一大堆推銷術 連孫子兵法都不放過  XDDD)
但遇到死不聽勸的頑固病人釘子戶也不免一把火上來

直到我發現我的方向完全錯了
病人想要靠自己的念頭可以是很強大的
但想要靠自己的念頭其實可以不是阻力而是助力的

於是我開始改變作法
想要靠自己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
了解病人所謂"靠自己"的方式為何
跟他討論這些方法為何沒有預期的效果
怎樣可以更有效率
過程中讓病人搞清楚
究竟是在"靠自己" 還是 "騙自己"

當病人明白即使是服用藥物
他還是有很多事需要靠自己
也可以因為靠自己只需要少量的藥物來幫忙
不至於因為拒絕藥物孤軍奮戰而感到無比挫折

或許有人會說 這樣看病不是很累嗎? 花那麼多時間跟病人盧來盧去
其實當病人學會正確靠自己之後
當醫師的我可是輕鬆無比呢!!

是來幫忙的

可以靠自己 但是千萬不要騙自己啊!!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代償



人體有許多的代償機制
比方說
右腳受傷了 就會用左腳來代償  ( 就是在說我自己)
有的時候我們不自覺的依賴著代償
忘了去修復受傷前應有的功能
因為修復也許要面對疼痛 不便 和過程中的改變
於是我們選擇了代償
甚至習慣了代償
不知不覺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然而代償是有副作用的
任何代償都是如此

胰臟代償的過度分泌胰島素最後演變成糖尿病
身體代償著過度的使用終於累垮

不只人體
人與人的關係不也是如此
在工作環境中如果有人被當作代償機制依賴著
雖說能者多勞
但時間久了會對組織有負面影響
在親子關係中若是家長不停在代償子女應該負擔的責任
便無法教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我看著鏡子練習走路
原來之前彎曲角度受限的膝蓋讓我不自覺總是用髖關節來代償
沒意識到即使角度已經可以用正常步態了卻還有一跛一跛的習慣

代償不小心是會成為習慣的

情感上的匱乏也許會用工作來代償
自信心的不足或許會用金錢來代償

那麼臉書又在代償你我缺乏的什麼呢?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知道



我們喜歡確定感
卻又享受著未知
確定讓人安心
未知讓人好奇

生活中充滿確定可能會無聊
生活中太多未知可能會焦慮
我們就在這中間擺盪著
有如內分泌系統的回饋抑制

怎樣的比例可以微醺不脫序
像杯剛剛好的調酒?

每天看診都在回答病人想要的確定
把某些未知留待探索
餵養心中那個愛問問題的自己

雖然很多人都習慣說 "我知道"
但有些事真的就是因為不知道 所以才會有趣啊~

不過 太多不知道 還是會有種踩在半空中的恐慌感
需要多一點知道才足以支撐的~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幫忙


受傷之後才意識到
原來自己是非常不習慣被幫忙的  
應該是說
自己習慣是擔任那個提供幫助的角色 (職業病?)
當突然成為接受幫助的那個
居然渾身不對勁

記得第一次被志工推著輪椅去照核磁共振
坐在輪椅上竟如坐針氈
心裡直想著 其實我自己推輪椅的技術也不賴可以自己來
志工先生的熱心幫助竟讓我心裡感覺虧欠
住院時爸媽來陪伴
出院後公公開車送我上班
我更是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感覺
歉疚感像黏在身上的口香糖甩不掉
今天又有熱心朋友在我下診時順道載一程
我談到自己的感覺 討論了一下
不習慣被幫忙更不習慣開口要求的原因

是好強嗎?
是害怕被拒絕嗎?
還是覺得會虧欠對方呢?
似乎不幫回去就很不應該啊~
可是當自己在幫忙別人時
好像也沒想過人家非幫回來不可
如果是很熟的朋友
幫來幫去好像也沒什麼奇怪

結論就是
自己對自己其實真的還蠻苛刻的
接受幫忙時與其不停感到歉疚
不如衷心的感謝對方吧!

再次感謝所有幫助我的家人朋友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