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相信做衛教的醫師或衛教師對於"勸打胰島素" 這件事一點都不陌生
過去還有前輩統計過從開始勸打到成功平均需要多少時間
剛開始當醫師時
對於如何""病人可下了不少功夫
不僅努力向前輩醫師學習 研讀 還向很會賣東西的銷售員身上學技巧
十多年過去了
我卻驚訝的發現 自己越來越不會""病人了

其實我們隨時在勸 也在被勸

勸戒菸
勸不要酒駕
家長勸小孩不要沉迷網路
親子專家勸家長放手讓孩子獨立
網路文章勸大家….愛自己 正面思考 @#$%勸甚麼都有

所謂的勸 往往是勸方站在自認為對的立場上 試著改變被勸者的錯
有趣的是
被勸的人 (當然很多時候是自己) 明明知道對方很可能是對的
自己卻仍然重複著一樣的做法
於是被勸的人總會回答

我知道 我知道 我都知道  (我知道我臉書玩太多了 都說是葉克膜了嘛 哈哈)

台語的勸 叫做苦勸
勸人者往往苦口婆心 不厭其煩
但被勸的呢?
常常是屢勸不改 講不聽

那麼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勸的人一直勸
被勸的人一直被勸
但雙方的行為都沒有改變?
卻導致關係僵化或甚至惡化?

應該說 勸得動的早就改變了 一直在勸和被勸的 到底怎麼了?
我驚訝的發現
有些被勸的人似乎在確認對方一直在勸
來證明自己是被在乎的
對方一但不勸了 是不是就放棄了
勸的人也一直堅持著勸 即使對方改不了 自己被嫌煩 也還是要勸
深怕自己不勸了 對方就完了 (有勸都這樣 沒勸還得了??!!)

嚴重卡關….

最後雙方的關係拉鋸和維繫似乎停留在""上面
卻不是在勸的""上面
這種狀況在糖尿病人與家屬之間很常見
也不乏出現在醫病之間或是朋友家人之間

我碰過病人說
之前的醫生一直勸我吃藥 可是我就是不想吃
旁邊的家屬說 我一直勸他聽醫生的 他就是不聽...
後來我試著問病人
你覺得不吃藥會怎樣?
當然不行啊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

為什麼不行? 我問
病人愣住了 突然意識到其實自己早就選擇了吃藥治療
只是誤以為是被別人勸服的 下意識地想要反抗

既然選擇好好治療 就讓藥物發揮它的效果吧 我說
彷彿聽到了外星人在說話的病人和家屬
此時終於有機會暫時脫離了勸和被勸的巨大漩渦
雖然我猜想回去之後 他們之間還是會繼續就別的事情進行勸與被勸的循環

在看過無數的例子後 我問自己
是不是該改變所謂""這件事的立場呢?

 "勸" 改成 "選"
選擇中間包含了一些自主性與彈性 也包含了允諾和自我承擔
勸的人試著放掉強勢與批判 提供的是足夠的訊息和可能的選項
被勸的人要理解的是事實全貌 無須為了捍衛自主權而刻意對立

讓胰島素成為治療的選項之一
不再讓勸打胰島素陷入醫病間的拉鋸戰 模糊了治療的焦點

可能嗎?
看看下一個被我勸運動的病人會怎麼反應吧 哈哈
   應該問 看看下一個勸我不要太常玩臉書的人會得到甚麼反應吧  哈哈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