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美女與野獸


醫生都不鳥我

這是一位老病人 ( 不是年紀老 而是看了好幾年的老病人 )
剛開始看他的時候著實頭痛
抱怨東抱怨西 全身上下都不對
每一次來都要花不少時間
血糖還是不穩定

這一回照例他進門又開始抱怨
說其他醫院眼科叫他去看腎臟 腎臟科叫他去看神內 神內叫他去看骨科

大家都把我踢來踢去
我說眼睛模糊水腫腳痛頭暈
醫生都不鳥我

其實這些話我也聽他抱怨好幾年了
這回糖化血色素又從8 爬到10

我都有照規定吃啊!!

我從來不規定病人!!!!!
哪來的規定????
這回我也有點火了
心想每次都花比別人多的時間在幫他調血糖
卻感覺像在繞圈圈

人家不是說只能吃什麼什麼他開始支吾起來

我難得嗓門大了起來

是你自己不鳥你自己!!!!

我記得他的諸多抱怨中 曾經說到他為了公司付出
後來中風就被一腳踢開..
在他的認知裡他不停扮演著受害者

嘴巴長在你身上 你可以替自己選東西吃
誰能規定?
胰島素吃多打多 吃少打少 不吃不打 (都講一千次了…..)
血糖這麼高 身體想修復自己都修不了

...我很久沒測血糖了 他開始聲音變小了

我意識到我好像有點太兇 調整了自己的語氣
沒測血糖就像開車不看時速表
不知道該踩煞車還是油門
我重新把測血糖原則再講一次

醫生鳥不鳥你我沒辦法
你的身體 需要你好好 ""他一下
可以嗎? 拜託

他神情裡似乎有一些跟以前不同的東西
我也不太確定下一回究竟會如何

後來又因為好幾位初診病人的狀況比較花時間
不是覺得自己莫名其妙一直胖
就是說掉頭髮讓她很痛苦...
下診時精疲力盡
跑到健身房去運動完卻還似乎放不掉那說不上來的情緒
像腳上的鞋一樣溼溼的

猛然記起老公買了音樂劇 美女與野獸的票
趕緊帶著小瓜冒著雨出門
以前沒有認真看過美女與野獸
昨天晚上看著看著 卻突然懂了

被施魔咒的野獸 厭惡自己 也認定別人討厭他
披上兇惡的外表 用憤怒來武裝自己

這不就是我那個病人嗎?

不只他 還有許多人 不都是如此嗎?

當野獸學會善待別人 善待自己 學會愛與被愛的時候
可怕的魔咒終於解除了

不知怎地
原本被雨淋濕的心 在野獸變身成王子的瞬間
跟天空一樣 放晴了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我的一切 並不都跟血糖有關


我常自認為是個特別幸運的醫師
除了診間和病房
能夠有機會在不同面向認識病人
不管是在營隊還是社群網站
很多時候 在不同地方發生的故事
那怕只是一句話
都讓我深思許久 感觸良多....

今天在一個T1D家長的Band群組中
恰巧看見有位媽媽為了兒子的血糖苦惱不已
兒子似乎還無法接受疾病
小一點的時候願意"配合"醫囑
但隨著步入青少年
開始出現所謂的"偷吃"….

有關偷吃這件事
約莫十年前我曾經照顧過一位客家阿嬤
因為血糖高而住院的她
曾經因為護理人員在測血糖後一句不經意的問話
阿嬤 你的血糖那麼高 剛剛是不是有偷吃東西啊~

"我哪有偷吃!!!!"

氣憤的她一把抓起桌上的芭樂摔到地上
語氣裡充滿著委屈與憤恨
我怔在一旁
突然意識到
身為醫護人員的我們在對待糖尿病友時
也許正無意的貼上負面標籤
而病人如此巨大而不成比例的反應
或許是長期以來面對血糖難以控制的挫折感
瞬間爆發了

多年以後 一次我在診間跟一位年輕病人討論血糖
我知道他學資訊 是個電腦高手
試著鼓勵他 (應該說自以為是鼓勵啦)
說不定你可以研發控制血糖的軟體呢..

我有點忘記他當時回答的用語
不過意思是說

我不希望我的一切都只跟血糖有關

這句話在我腦海裡停留了很久很久

一次在糖尿病營隊的青少年營
跟大孩子們談心的時候
類似的話語又出現了

每次父母見到我就問血糖 問吃甚麼 有沒有打針
其他的一切 好像都被糖尿病綁架了 消失了

從此
我告訴自己
我眼中的病人不該只有糖化血色素
他們有喜怒哀樂 有血糖以外的世界

雖然對糖尿病來說
血糖很重要
一切 並不只跟血糖有關

送給糖友和所有關心糖友的你()~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相信做衛教的醫師或衛教師對於"勸打胰島素" 這件事一點都不陌生
過去還有前輩統計過從開始勸打到成功平均需要多少時間
剛開始當醫師時
對於如何""病人可下了不少功夫
不僅努力向前輩醫師學習 研讀 還向很會賣東西的銷售員身上學技巧
十多年過去了
我卻驚訝的發現 自己越來越不會""病人了

其實我們隨時在勸 也在被勸

勸戒菸
勸不要酒駕
家長勸小孩不要沉迷網路
親子專家勸家長放手讓孩子獨立
網路文章勸大家….愛自己 正面思考 @#$%勸甚麼都有

所謂的勸 往往是勸方站在自認為對的立場上 試著改變被勸者的錯
有趣的是
被勸的人 (當然很多時候是自己) 明明知道對方很可能是對的
自己卻仍然重複著一樣的做法
於是被勸的人總會回答

我知道 我知道 我都知道  (我知道我臉書玩太多了 都說是葉克膜了嘛 哈哈)

台語的勸 叫做苦勸
勸人者往往苦口婆心 不厭其煩
但被勸的呢?
常常是屢勸不改 講不聽

那麼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勸的人一直勸
被勸的人一直被勸
但雙方的行為都沒有改變?
卻導致關係僵化或甚至惡化?

應該說 勸得動的早就改變了 一直在勸和被勸的 到底怎麼了?
我驚訝的發現
有些被勸的人似乎在確認對方一直在勸
來證明自己是被在乎的
對方一但不勸了 是不是就放棄了
勸的人也一直堅持著勸 即使對方改不了 自己被嫌煩 也還是要勸
深怕自己不勸了 對方就完了 (有勸都這樣 沒勸還得了??!!)

嚴重卡關….

最後雙方的關係拉鋸和維繫似乎停留在""上面
卻不是在勸的""上面
這種狀況在糖尿病人與家屬之間很常見
也不乏出現在醫病之間或是朋友家人之間

我碰過病人說
之前的醫生一直勸我吃藥 可是我就是不想吃
旁邊的家屬說 我一直勸他聽醫生的 他就是不聽...
後來我試著問病人
你覺得不吃藥會怎樣?
當然不行啊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

為什麼不行? 我問
病人愣住了 突然意識到其實自己早就選擇了吃藥治療
只是誤以為是被別人勸服的 下意識地想要反抗

既然選擇好好治療 就讓藥物發揮它的效果吧 我說
彷彿聽到了外星人在說話的病人和家屬
此時終於有機會暫時脫離了勸和被勸的巨大漩渦
雖然我猜想回去之後 他們之間還是會繼續就別的事情進行勸與被勸的循環

在看過無數的例子後 我問自己
是不是該改變所謂""這件事的立場呢?

 "勸" 改成 "選"
選擇中間包含了一些自主性與彈性 也包含了允諾和自我承擔
勸的人試著放掉強勢與批判 提供的是足夠的訊息和可能的選項
被勸的人要理解的是事實全貌 無須為了捍衛自主權而刻意對立

讓胰島素成為治療的選項之一
不再讓勸打胰島素陷入醫病間的拉鋸戰 模糊了治療的焦點

可能嗎?
看看下一個被我勸運動的病人會怎麼反應吧 哈哈
   應該問 看看下一個勸我不要太常玩臉書的人會得到甚麼反應吧  哈哈哈哈